今天晚上,博仁隻身前往國家戲劇院觀賞
福爾摩沙信簡-黑鬚馬偕的首演,這一場是兩廳院的旗艦歌劇,
費時多年來籌劃、編寫、音樂、排演,直到正式演出,
短短三個半小時的演出,背後的艱辛過程足足超越好幾倍。
所以光是這一點,我就可以給製作團隊、演出團隊
一個相當響亮的掌聲。

今晚的首演我從大廳一眼望去,我看到了
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、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翁金珠以及其子:
作曲家劉學軒老師。還有民主進步黨前主席林義雄伉儷以及
其女婿和孫女,還有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伉儷。

之後我到三樓,眺望大廳,那邊正在舉行導聆講座,
就是馬偕歌劇的導聆,主講人是整齣歌劇的作曲家-金希文教授,
金教授用音樂的方式來進行劇情概述,
至於有沒有講很多我就不知道了,
約19:20我才進入戲劇院裡面就座等候節目開始。

其實我不針對劇情加以評論我的想法,因為第一、
這並非是我的領域。第二、任何劇本都要細細品味之後,
也就是說,歌劇要演完,回去細細品味、回顧,才能夠認定。
不過對我來說這歌劇的鋪陳算是佳良的!
雖然有些人說後面都在拖戲,但是當我自己再去回想,
我會覺得那才是整齣劇的高潮點。

對於音樂的部分,這次果然是耗資,國家交響樂團
(臺灣愛樂)擔任音樂部分,這次也是我首次看到簡文彬教授指揮,
他也是不拿指揮棒的。其實重點不是樂團本身,而是作曲家。
因為樂團我覺得既然是國家交響樂團(臺灣愛樂)就應該要有實力,
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,指揮和樂團、指揮和台上的演出人員,
這音樂進來的點、節奏、詮釋都是相互配合,
還有我也看到演員已經就定位在等指揮下令演唱的等待過程,
也覺得會心一笑,因為這些都是一個讓歌劇圓滿完成的一個動力,
稍有差錯,就會失敗。

音樂的部分我覺得金老師運用複調性去成就整齣歌劇的音樂,
當我一直想期待有調性的和弦音出現,但是每每快到了時候,
就會再跳開,金老師避免音樂呈現太過普通,太過旋律化的,
所以在樂曲呈現的手法諸如像是:運用顫音、不諧和的旋律線條、
卡農方式對唱等等的管弦樂法創作方式,其實這才是我要學習的。
還有金老師在音量的配置運用彈性相當大,還有打擊樂器的多,
這也是要符合劇中情境的ARTICULATION,
譬如說:海浪聲、打鬥聲、緊張、悲悽、肅穆等等。

剛剛所提到的管弦樂手法,也是金老師運用的強項,
譬如她在劇中音樂部用傳統規則、隨性的處理方法、
還有樂器的特性都有一定的認知、音樂和表演者的互動、
由音樂啟發表演者放入感情詮釋,當然聽眾對於音樂有不同的認知,
我也一樣。當然我所提的都是淺淺的心得評論,
但是這畢竟是我的感覺啊!

長笛在低音域有代表悲傷的效果,
當然用對位的方式和其他樂器作聲部的交替、
融合、搭配,藉此提升長笛在悲傷效果的重要性。

音樂整體效果我覺得相當好、雖然不完美,
但是這也是作曲家永續追求的一個目標,李文彬老師說過:
曲子永遠都寫不完的,因為今天當你看這首曲子,
跟明天再看一次一樣的曲子,你就會動搖你的意志,
接著就會產生這樣的念頭:這段我有新的想法、
這樂句我覺得不好、這和聲效果我覺得有更好的可以搭配云云........
所以曲子是寫不完的,要不然乾脆拿去藏起來,
這樣也省的哪天在看到時又會想去修正它。

下面的圖片是我紀錄馬偕歌劇的音樂想法,
在這裡貼出來讓大家看看,雖然我不是專家,
但是我不能否定自己沒有下功夫認真聽。


第一幕




第二幕



第三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